首页 / 头条 / 正文

【学术聚焦】2023年第19期:化工学院卿光焱教授课题组在《Small》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9 16:39:22    作者:张福生    

 近日,化工学院卿光焱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基于自组装纤维素纳米晶制备用于盐差能转化的复合膜材料,研究成果以“Robust Cellulose Nanocrystal-based Self-assembled Composite Membranes Dopedwith Polyvinyl Alcohol and Graphene Oxide for Osmotic Energy Harvesting”为题发表于期刊《Small》。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张欣为第一作者,卿光焱教授为通讯作者,我校为第一通讯单位。《Small》是Wiley出版集团发行的材料科学相关旗舰期刊,致力于关注在纳米与微观层面上的材料与物质性质研究,报道材料科学领域前沿研究成果,2023年期刊影响因子为13.3,中科院SCI期刊分区1区。DOI: 10.1002/smll.202304603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smll.202304603

 渗透能,也称盐差能,是蕴藏于不同浓度溶液之间由盐度差异产生的能量,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河水与海水的交界处,是一种前景广阔的“蓝色能源”,具有来源稳定、获取方式简单、绿色可持续及储量巨大等特点。

 该工作基于自组装纤维素纳米晶(CNC)设计开发一种纳米流体复合膜,为实现渗透能的捕获和转化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解决方案。得益于CNC材料自身丰富的负电荷以及复合膜结构中大量的纳米网络通道,该复合膜显示出良好的阳离子选择性。经验证,在100倍盐度梯度条件下可实现6.5 W/m2的最佳功率输出密度,并在连续运行过程中保持出色的功率输出稳定性。这项工作为开发纳米流体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即利用资源丰富、可持续的生物质材料方便、大规模地制备纳米流体膜,实现渗透能的高效收集利用。

个人简介:

 卿光焱教授1999至2008年在武汉大学开展本硕博学习,2008至2010年在德国明斯特大学纳米科技中心开展博士后研究,2011至2017年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8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担任“生物分离与界面分子机制”研究组组长,是学院阳光讲席教授,具有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

 卿光焱教授主要从事智能生物分离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发了一系列生物分子响应性聚合物、面向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组学的富集材料和检测器件。2019年获得国家基金委优青资助(结题优秀),主持面上项目四项,青年基金一项。以第二完成人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J. Am. Chem. Soc. (5篇), Adv. Mater. (4篇), Nat. Commun. (2篇), Angew. Chem. Int. Ed. (2篇),Sci. Adv.,Acc.Chem.Res., Adv. Funct. Mater. (2篇),Chem. Sci. (4篇), Small (3篇)等,总计发表SCI论文135篇,他引3000余次;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0项,已获授权2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