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化工学院举办学校第327期阳光论坛

时间:2023-03-16 09:37:16    作者:    

2023年3月16日上午,化工学院在阳光校区行政楼二楼学术报告厅,举办第327期校际学术交流阳光论坛。本次论坛分别邀请了杨春才教授做题为“碳纤维用油剂和上浆剂“卡脖子”技术攻关”的学术报告,彭章泉教授做题为“锂-空气电池反应原理的原位谱学研究”的学术报告,闵永刚教授做题为“高性能功能化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论坛由化工学院朱君江院长主持,学院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代表参与了聆听。

杨春才教授利用油剂和上浆剂的关键配合,成功地解决了碳纤维的表面容易产生裂纹和缺陷这一难题。通过研究发现,油剂和上浆剂的搭配能够有效地填充碳纤维表面的缺陷,同时能够保护碳纤维表面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种技术还可以提高碳纤维的耐磨性和抗拉强度,从而提高碳纤维的整体性能。这项新技术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碳纤维的质量和性能,还可以为碳纤维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保障。

据悉,锂-空气电池是一种新型的电化学能量储存装置,其能量密度远高于传统的二次电池,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然而,由于其反应机制复杂,研究人员一直难以解决其电化学性能稳定性的问题。彭章泉教授及其团队通过使用原位谱学技术对锂-空气电池进行研究,为成功地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技术保障。该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电池反应中的化学物种和电子转移,从而深入了解反应机制和过程。通过对锂-空气电池的原位谱学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了电池中的一些关键反应路径和中间产物,并且揭示了这些反应在电化学性能稳定性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提高锂-空气电池的性能和可靠性,而且对于深入了解其反应机制以及设计和制造更高效的电化学能量储存装置具有重要意义。

闵永刚教授介绍了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测试和应用情况。例如,添加碳纤维等纤维增强材料可以提升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刚度,添加导电填料可以使其具有导电性等特点。同时,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还可以应用于制备高温、高压下的密封件、电子封装材料等。闵永刚教授带来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报告中,各位专家分享其最新研究成果、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促进学科交叉和创新,推动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各位专家和与会者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以促进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的交流和合作。

报告人简介:

杨春才,男,1964年生于湖北天门,硕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至1992年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美国Drexel大学和加拿大Carleton大学博士后,宾夕法利亚大学访问学者。曾在海外工作生活20多年,在美国杜邦、美国海军实验室传感器研究公司和美国先进涂料公司等企业担任过高级化学家、部门经理及技术总监等职务。

彭章泉,长春应化所研究员。1997年7月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2000年7月和2003年12月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分别获分析化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4年4月至2006年1月,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洪堡研究员(激光化学),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化学系博士后(自由基电化学),2007年11月至2012年4月,英国圣安德鲁大学研究助理(锂-氧电池),2012年4月起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闵永刚,教授,聚酰亚胺及电子封装先进材料领域知名科学家,2005年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4年入选海外引才计划特聘教授,2017年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带头人),2022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博士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功能高分子专业,师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Alan G. MacDiarmid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