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生论坛 / 正文

研究生学术论坛暨艺术与设计学院2024年第十期学术沙龙

时间:2024-09-26 14:32:08    作者:熊姗姗    

伴随着新学期伊始与节假日的纷至沓来,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在追求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步履不停。研究生学术论坛暨艺术与设计学院2024年第十期学术沙龙于2024年9月20日成功举办。在各位教授的指导与引领之下,研究生们积极响应院校设计研究方向的号召,在进行阶段性与整体性学习环节与成果的整合后,各学年段的研究生分批次进行了学术交流,包括但不局限于学习方法的交流、研究方向的讨论、以及分享研究学习的灵感与见解。沙龙探讨的主体主要围绕标志设计展开,先后提出关于品牌视觉形象、UI系统设计、品牌文化视觉影响的推进等内容的思考与研究。学术沙龙的交流打开了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的思路,积极的交流与参考为个人的学习与研究带来了团队的力量,打开了个人的思路局限与专业间偏差的局限,做到进一步培养跨学科的、交叉学科学习的解决方法的能力与思维。

1.现场分享近期研究与学习成果

首批参与沙龙的研究生有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王铃、权利、陈若杨、张永争等。他们分享了各自的研究课题,主要从现代社会发展与标志设计的紧密联系方面着手,从多个创新方向进行学习研究与资料整合,从新的设计形式与技术文化的关系到传统文化与新的设计切入点的融合均有表现出自己的个人见解。现场PPT的演示通过展示一系列优秀的UI设计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色彩搭配、布局规划、动画效果等细节,强化品牌信息,提升用户粘性,让品牌故事在每一次点击、滑动中生动展现。

图一  李朔教授(左一)、王洋教授、何媛媛教授在听学生的分享

研究生的主要思考方向是从视觉传达的直观视听感受方面出发,从艺术文化与科技的整合出发,生发出多个方向的对于品牌形象深入思考。对此李朔教授也强调了科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追求——真善美,应培养专业人才推动行业发展,并建议拓宽科学与艺术的边界,让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这种融合不仅在理论上被认为能够推动世界生态现代化,也是城市“退二进三”、从工业现代化向生态现代化转型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在进行学习和研究方向选定的时候需要注意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考方向,多注意培养自身的跨学科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顺应时代的趋势与发展动向。

从整体设计活动来说艺术与科技的整合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创新,也是一种文化层面的创新。这种整合使得艺术的存在具有了新的质和动力学的内容,形成了新的艺术存在方式和形式。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不断发生,揭示了整合过程中的艺术有巨大的可变性。这种整合对于艺术和科学技术而言都具有必然性,实际上既是一种趋势,又是一种来自两者内在的和时代的共同要求。

图二  何媛媛教授与王洋教授‌‌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还助推了文化传承与艺术多元发展。在当代文艺体系中,美术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探索优化高校美术教育,进一步助推文化交流与互动。这不仅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还助力传统与当代艺术文化多元发展,满足当前社会对于文化认知新发展的整体需求。通过广泛的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文化,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深化对标志设计的理解与实践。

2.现场交流

参加首批艺术沙龙的研究生都有自己的选题方向,在大方向上主要从标志设计、UI设计、品牌形象的方向辐射开进行更深入的联系探究。权利同学和陈若杨同学所选择的方向探讨了品牌形象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的运用,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对物象形的提取、对特色文化元素的提取、对象征图形的提取等,二者课题有相通之处,可以进行更好的交流借鉴共同进步。同时在实际运用方面要更加注重生产的可行性与简化、标准化的程度的把控。做到结合文化对设计的方向和产品定位产生切实的影响,保证成果和设想基本可以一致。同时注意紧密结合国家级顶尖赛事的评审标准,深入剖析各大比赛命题,确保每位参与者的设计作品都能达到专业水准,争取更多获奖机会。

张永争和王铃同学的选题主要关注的则是与现代技术与形式的深层次融合,也就是在当下的环境需求与发展趋势之下,如何通过品牌设计、标志设计UI设计等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以及更深层次的运用好科学技术,寻求全新形式的升级。从工艺技术与提升产品的品质以促进更好的用户体验到在当下环境中寻找适应时代需求与发展的创新创造的切入点进行丰富的交流。          

图三、四、五  研究生的交流内容

3.灵感推进

   艺术沙龙给研究生们提供了一次良好的交流探讨的线下学术平台,为研究生与导师们的深切交流也提供了一次机会,数次沙龙现场彼此分享思考与理解,个人的思考方式和接受力也得到了逐渐的提升,学会学习有效学习成为沙龙有力推进的成果之一。作为未来的设计师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设计师的角色在中国智造的过程中的至关重要性。不仅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水准,还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将艺术与设计的内涵有机结合,通过设计解决实际问题,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而这些能力都需要长久的积累与学习不断提升而获得,通过线下线上的交流学习,拒绝闭门造车,帮助自己解放思维方式,替提升跨学科跨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在前进,而在一次次的收获中似乎也已经目所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