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由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举办的研究生第3期学术论坛顺利召开。本次读书会由陆兴忍老师主持,艺术学理论研一至研三的学生参加了此次读书会。大家围绕《美学与意境》中的篇目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围绕书中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刘玲:美学——艺术与人生的桥梁
有人说艺术是人生与美学的桥梁,我通过此次读书会,却想说“美学是艺术和人生的桥梁。宗白华先生的美学和意境理论对中国文艺理论和文化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其对中西美学的不同渊源的揭示,让我们明白中西方艺术为何呈现如此不同的面貌,中西方人的生活为何显现出不同的趋向。读宗白华的书,我们由衷为中国人的独有的宇宙情调和意境理论感到自豪。
2、李雨嫣:审美人生
读宗白华的《美从何处寻》,我认识到美无处不在,春天的美、诗歌的美,艺术的美,社会的美,都待我们去寻觅。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树立艺术的人生观,过审美的人生——学会热爱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就像羲之言"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同时不断锻炼心智,积攒人生经验,进一步创造美。审美的人生应该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3、陈益涵:艺术创造与人生体验的关系
要想过上艺术的生活,离不开同情,对于星天云月,鸟语泉鸣,对于艺术创造、艺术欣赏、艺术接受都饱含了解之同情。从宗白华先生这本书起,我们要把单调的生活变成一面镜子,从中感受更多的艺术,汲取更多艺术的灵感。品赏富于民族精神的唐诗、欣赏晋人的美,阅读中国空灵与充实的文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深的境界。
4、张家奇:“生命艺术化”:宗白华美育思想初探
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欣赏生活美的深刻理论基础,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密不可分,以及艺术在促进社会和个人情感共鸣中的重要作用。他的生活艺术化的观点启示我们将生活视为艺术创作的场域,并通过培养观察力和内省力来丰富生活体验,发现并表达生活中的美。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倡导通过抛却功利和私欲,在内省和观察中寻找美,不仅能提高个人的审美价值和生活境界,还能促进社会的情感共鸣和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美学思想是我们未来学术研究和美育实践的宝贵资源,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借鉴。服饰演变的重要因素,离不开 整个汉代社会大背景的发展变化。
5、付小曦:宗白华的“艺术人生观”
宗白华在《美学与意境》的多篇文章中明确地提出了“艺术的人生观”、“艺术的人生态度”等概念,他强调应从艺术的角度推察人生应当怎样,把人生当成是艺术品一样创造,使得人生也如艺术一样和谐、优美、有韵味。人可以通过在具体的艺术活动中超脱世俗的烦恼,达到相对理想化的生存境界。“我们常作艺术的观察,又常同艺术接近,我们就会渐渐的得着一种超小己的艺术人生观。这种艺术人生观就是把 ‘人生生活’当作一种‘艺术’看待,使他优美、丰富、有条理、有意义。
6、方钰文:艺术化的生命与内耗的消解
宗白华提出积极地面对我们的人生生活,将生命的过程比作艺术品创造的过程,对待自己的人生也应该用创造一个高尚的、优美的艺术品的态度。采用唯美的眼光,科学研究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让生活理想化,美化。让我们以艺术的生命消解不断面临的
7、辛宇航:中国画的意境美与西洋画的形式美
美学和意境是审美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在深入研究这些主题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欣赏和分析各种文化作品,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影响。而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对于我们理解绘画艺术也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和掌握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我们同样也能够更好地欣赏与理解艺术作品。
8、陆敏:探究艺术意境影响下的现代设计
对于现代设计而言,我们必须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夯实传统文化的根基。现代设计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美的艺术。意境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意境美除了能够丰富人们的想象空间之外,还能开阔眼界,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现代设计中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尤其在现代中式建筑空间设计中。意境美学为现代景观设计注入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提升了审美体验,激发思考和反思,鼓励个性化和创新,以及促进了文化传承和创新融合。
9、向慈:中国绘画里的意境表达
意境,即情与景融合,情与景相生,境生象外。意境是通过画面真实空间和虚幻空间而构成,似有似无,不施不饰,从客观抽象到主观臆象,是借物托言、物我两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化我之境。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意境的存在不仅为中国画赋予了独特魅力,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中国画家的智慧与审美品位。中国画意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画家对生活及自然万物产生感悟后提取了其中的精华, 将情感融入中国画的意境中,便赋予了画作更为深刻的艺术内涵。也因不同欣赏者有着不一样的经历,故 在欣赏画作时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10、王沛然:宗白华意境论——引导人向美而生的美育使命
以“美育代宗教”为主旨的后五四时代美学论述——宗白华的艺术意境说,既包含民族本位主义又具有终极价值取向的审美主义,试图为虚无主义泛滥的五四时代提供一种安心立命的根基。宗白华将意境理论分为三个层次——“情”“气”“格”,进一步阐述意境逐层深入的结构层次,并在中西方艺术理论的视野下论证艺术家对主观心灵感受的书写和对生命状态的动态捕捉,在精神层面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他还结合中国画、书法、诗歌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归纳中国艺术意境“道”“舞”“空白”的特点及其独特的魅力。宗白华的中国艺术意境论不仅是维系社会价值理性的通道,还可以提高审美个体的心理技能。只有保持一种审美静观的习性和行为方式,美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民族的前途才会一片光明。
11、付迪:让我们走近《少年维特之烦恼》
宗白华对《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品读,让我们知道,尘垢满身、任重道远的人类,仍然可以哥德式地追寻人生的无限可能。小说并不是只朝着维特感情路线的单一方向发展的,文本在描绘维特时,也同样顾及到维特所处社会的现实情况和维特的心理过程,从而产生了维特命运发展的横纵交错,这个交点就是让维特去自杀。所以当我们阅读文本时,感觉维特的形象很是丰满,而并不同于一般的青春伤感小说,主人公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感情体,让读者有一种立体的美感。这样的情节处理方式,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合理流动,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整个文本具有一种横纵向的时空美感。
12、王珊珊:寻美的生活感受力和情感体验
宗白华的《美从何处寻》从一首诗入手,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地带领人们去寻美:从大自然、从艺术中,从储备深厚的审美知识结构中,美的踪迹在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中。宗白华深刻地揭示了获得美的内涵要“移我情”“移世界”,表达了:“美是从自身洞察中发现的,而不仅是从外界观察中捕获的。”他向青年人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寻美观:探索美的过程不仅需要对外界的客观观察,更需要有一种内在的洞察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力和情感体验。
13、秦晓林:中国绘画中的虚实之美
中国山水画中以独特的虚实之美,使得艺术创作者和艺术鉴赏者形成了联系,形成了不全不粹,又全又粹的审美意境。中国画处理空间的方法与中国舞台艺术里表演方式和布景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舞台上,是演员逼真地演,凸显空间和剧情;在绘画中,以一片空虚凸显人物行动姿态。
14、王帅磊:精读晋人的美
读宗白华的《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我体会到,晋人的人格美和人体美,体现了他们对于品德和外貌的重视。他们通过修养和修炼,追求个人的品德高尚与外形优雅。晋人对人格美和人体美的追求源于开放的文化氛围、社会地位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追求也反映出晋人对于个体尊严和自我展示的价值认同和追求。
15、王华民:细读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宗白华的论文深入研究了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异同。突出了中国绘画侧重的线条、墨的表现与西方绘画注重的色彩、透视、解剖学等技巧,以及不同文化与审美观点对两种画法的塑造作用。
16、袁宇: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意识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维度分成三个层次:单纯展示在宣纸上的二维空间,二维空间内展示的三维空间,超越几何的情感空间。尤其是第三个层次,更是中国绘画中所特有的,基于中国道家思想体系而形成的,可以概括为“无往不复,天地际也”。中国人对于空间和生命的态度不是紧张的对立,而是纵深大化,与物推移。看山水不是心往不返,目极无穷,而是返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
17、车祖萍:西方绘画的空间表现与转变
西方绘画一直以来都是在探索时空构造的表现方式,通过对透视学、几何学、分形等数学概念的运用,以及物理学每一次对于时空概念的迭代,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这些探索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科学、哲学和文化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发展。
18、徐浩源:论中西绘画艺术的空间意识
中西绘画空间意识也相互影响和融合,彼此借鉴并创新。通过对中西绘画空间意识的研究,可以对绘画创作和文化交流提供启示,促进艺术创新和国际交流与理解的发展。
19、王梦瑶:中国书法中的空间意识
空间意识在书法中的体现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所形成的,这种空间意识没有定则,因时而异,因势而生。
20、韩梦瑶:倪瓒山水画中的空间意识
倪瓒山水画所表现的是典型的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意识,而中国山水画的行笔运墨都源自于书法中的用笔,因而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意识自然也应溯源到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讲求“骨气”,“骨”是讲书写时用笔刚劲有力;而“气”是中国人特有的的宇宙观:阴阳二气生万物,万物皆秉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可以说是一种“气积”,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组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骨法用笔”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气韵生动”,中国山水画中的皴、擦、点、染,以及塑造出的音乐化、节奏化的形象也是为了体现“气韵生动”、“生命律动”的空间意识。
21、王友琴:现代艺术中的空间表现与观众体验
现代艺术中的空间表现与观众体验是相辅相成的。艺术家们通过创新性的手法来表现空间,从而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而观众的参与和体验又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价值。现代艺术中的空间表现与观众体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方式。它让我们不再仅仅关注作品本身,而是更多地关注作品所处的环境和与观众的互动。这种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艺术的定义和价值,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欣赏艺术带给我们的美好。
22、乔娟:西方油画中的空间观
宗白华先生首先通过简要介绍西方艺术论,对不同艺术领域进行分析的同时,采用中西例子兼用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艺术的“通境”。再次,他采用了诗史互证、文史互通的论证方法,在阐发自身理念的同时,随手拈来浩瀚的古典文艺理论、哲学思想、历史史实和诗词篇章作为例证,以建立充满文艺美学的理想人格为精神导向。
23、彭思琦:万物于心的韵律——中国诗歌中的空间意识
在当今全球化多文化深入交流经济市场主导权上升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出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化现象,但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旧文化中实有伟大优美的,万不可消灭。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保持珍视和自信,对西方文化持客观公允的态度,寻求中西共通话语,张扬传统文艺遗产的价值及其对人类的贡献。以大地为素纸,以学艺为鸿钧,以良知为主宰,创造我们的新生活新世界。
24、冯佳慧:中国画中的空间意识
宗白华先生建立了现代化的中国古典艺术分析体系,他的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品味古典艺术,兼具理性和情感,强调美学与艺术相结合。他对中西美学比较的内容常常为人们不假思索地引用,他建立的美学体系仍待后人进一步更新。我们学习宗白华要将学术和艺术体验结合,扩展自己的视野,体悟并让美滋养我们的生活。
25、陈尚敏:艺术的空间魔法:中国绘画艺术与空间意识的微妙关系
中国画以笔法为主体,以形线之美暗示实物和生命的姿势,其空间感是舞蹈、音乐般的力线律动的空间意识。中国画中的空间意识包含三个方面的特点,分别是“物我合一”的观念,意境表达和回环往复的体验。这些特点使中国画具有独特的空间感,在艺术上给人以深层次的思考和体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