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艺术与设计学院在江西婺源龙天艺苑举办了题为《色彩里的诗意》本科生学术论坛。本次论坛由张人杰老师主持,李永波、何永胜老师、程伟老师及黄志凌老师莅临现场支持并发言,通过研讨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对婺源写生作品进行剖析和感悟分享。
张人杰老师认为绘画是个人的感受,面对自然时个人的世界升华为自然天地的世界。同学们在写生过程中的观察与感悟转化为纸上的世界,成为艺术作品。进而将此中经验演化为设计作品。日常生活中自然与人和谐共生,风景写生成为设计师成长与进步的重要轨迹。

工业设计12301班孙思思同学的汇报主题是色彩里的诗意与写生感想。她用影像与速写交织的视觉语言,再现了粉墙黛瓦间油菜花海的炽烈金黄、晨雾中马头墙的氤氲青灰、溪畔浣衣妇的靛蓝围裙,展现了工科生特有的结构化思维与艺术感知的化学反应,更揭示了当代设计教育中人文情怀与技术创新融合的必要性。正如孙思思在结语中所言:"在参数化设计的时代,写生教会我们的,是用算法的笔触书写大地的诗意。"这场跨界思考的盛宴,为正在进行的跨学科艺术实践系列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注脚。

工业设计12301班刘亦婷同学的汇报主题是大自然的色彩,分享了她作为工科生在婺源写生中,以理性视角破译自然美学密码的独特历程,展现了数据思维与艺术感知的深度交融。刘亦婷在结语中所言:“在AI生成艺术盛行的时代,回到自然现场‘采样’色彩,不仅是对设计初心的追溯,更是对科技与生态共生关系的思考。”这场理性和鸣的色彩之旅,为跨学科创作实践提供了崭新的方法论注脚。

工设12301王芷璇同学汇报的主题是自然色彩在设计中的诗意转化。将婺源写生时采撷的万千色韵编织成流动的诗篇,带领听众穿越青瓦白墙的古老村落,见证自然色谱如何叩响艺术创作的心门。 既有徽州村落的大块色域碰撞,也不乏青苔石隙间的微妙色阶。她轻触投影屏上湿润的碧色:“这些附在百年石阶上的绿,会在雨后舒展成宋瓷开片般的冰裂纹,又在烈日下蜷缩成青铜器上的斑驳铜绿——自然本身就是最高明的色彩大师。”

工设12301班谢中立同学的汇报主题是藏在婺源里的桃花源。他避开游人如织的主景区,用七天时间徒步穿越浙岭古驿道,邂逅了被野蔷薇覆盖的明清戏台、溪畔自生自灭的百年木拱桥。投影幕布上,一组对比强烈的影像令人动容——航拍镜头里宏阔的油菜花海,与铅笔速写中某户农家院角独自盛开的桃树形成对话。“那些被大山收藏的角落,才是活着的《桃花源记》。
研讨会的最后,张人杰老师以"三个保持"寄语青年学子:保持对美的直觉感知,保持对技艺的精益求精,保持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特别强调"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他以"光影捕捉的敏锐性""场景叙事的情感张力"为关键词,点评了同学们在徽州古村落写生中展现的观察力与表现力。"当你们用画笔记录飞檐翘角的岁月痕迹时,艺术便成为了连接古今的纽带。"这番评语既是对作品的解读,更蕴含着对文化传承的殷切期许。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份凝结着思考与实践的艺术答卷,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续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