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促进学术交流,营造浓郁学术氛围,12月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东经楼201会议室举办了第四期跨学科研究工作坊,主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论文研讨”。喻学林教授、姜迎春副教授、刘箭副教授、熊治东博士、陈慧博士和王欢博士作学术报告。会议特邀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建国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常务副主编吴兰丽副编审、《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原主编何海涛教授、《江汉论坛》编辑部主任胡静副研究员作专家点评。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艳教授主持,学院相关学科教师与全体研究生参加。
喻学林教授以“论伟大建党精神对新时代青年涵养志气、骨气和底气的价值”为题,从新时代提出新问题,志气、骨气和底气构成青年“元气”,以及建党精神对涵养青年志气、骨气和底气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王建国教授充分肯定了文本的价值意义,并进一步明晰了建党精神的层次性与综合性;吴兰丽副编审建议论文中的学术判断提供更多的文献支撑;何海涛教授肯定了论文有理有据,面面俱到;胡静副研究员充分肯定了论文关键词的设置,并进一步对“底气”的内涵进行精准表述,使人茅塞顿开。
姜迎春副教授以“资本与权力:民初汉冶萍公司矿权争执”为题,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对汉冶萍公司在乱世中存活运行进行分析,跨学科尝试使人耳目一新。王建国教授肯定论文的创新性尝试对师生开拓写作思路具有积极借鉴意义,并建议围绕民族资本韧性适当调整文章架构;吴兰丽副编审围绕社会学范式文献综述的规范进行点评,言近旨远,引人思考;何海涛教授高度赞扬文章趣味性与故事性,并建议对文章述多论少、史料成文现象适当处理;胡静副研究员建议分析材料同时兼顾文章理论框架建构,规范论文写作条理性和逻辑性。
刘箭副教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为题,从选题的重大意义、应恪守的基本原则以及主要内容三方面进行阐释。王建国教授建议突出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独特性所在,并对二者能否贯穿融合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对论文的学理性写作提出修订建议。吴兰丽副编审建议注意当前学科泛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并提出写作话语体系构建的思考;何海涛教授肯定选题意义价值,同时建议创新写作模式;胡静副研究员建议论文应着重习近平法治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的方法路径,并建议将教育主体、客体等多方要素与文本内容有机结合。
熊治东博士以“数据与信用:资本主义信用霸权的形成及其批判”为题,从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信用霸权的新动向、对资本主义信用霸权的批判性审视以及资本主义信用霸权在全球扩张带来的新问题三个方面进行汇报。王建国教授建议论文紧扣数据通过资本逻辑发挥作用这一原则,明确数据与信用二者关系,并建议论文注意详略得当;吴兰丽副编审高度肯定文章整体性和规范性,指出论文的三个结构划分清晰合理,建议明晰相关概念;何海涛教授肯定文章选题新颖,对文本内容提出修订建议;胡静副研究员高度肯定文章的理论分析与论证,建议充分结合我国实际。
陈慧博士就“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自信”一题,论述了在新时代坚持弘扬中国特色社会法治自信的必要性与积极意义。王建国教授探讨了选题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能性,同时就规范概念界定提出建议;吴兰丽副编审分析题目概念选定的权威性,并阐释了重要文献对全文的支撑作用;何海涛教授对论文中关于问题解决的实质性论述提出修订意见;胡静副研究员剖析了论文题目的选取,分析了中国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的区别,并探讨了事例选取的确定性和真实性。
王欢博士以“从政治化的主体到数学化的主体再到身体化的主体”为题,通过论述《主体理论》、《存在与事件》和《世界的逻辑》中的主体,向我们论述了整个巴迪欧两种类型的主体。王建国教授分析了题目选取的广度,建议突出问题导向,详细论述巴迪欧主体思想转化的原因,并要紧密结合相关学者的解读;吴兰丽副编审指出论文撰写既要立足文本,又要突出笔者主体性、超越性眼光;何海涛教授从规范参考文献的选取出发探讨了中西学术规范结合;胡静副研究员点评了论文题目与主体的相关性、文本层次划分的清晰度以及文章的可读性。
最后,王建国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指出本次会议是学术思想的相互借鉴,并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撰写的两种类型,大家受益匪浅。
本次研讨会汇报人准备充分、倾情讲授,聚焦时代热点,使全体师生共享学术盛宴,提升全院师生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进而凝练学科方向、组建学科团队,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学研究提质量、上水平、显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