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学科交叉与前沿技术创新的对话, 10月13日上午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在崇真楼北B5035举办了学校第855期阳光论坛。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浙江大学王凯研究员,以《基于力光电多物理场耦合的光电材料与纤维的交叉研究》为题作了学术报告。报告由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梁子辉博士主持,平台主任王金凤教授以及平台青年教师参加了本次论坛。
王凯研究员毕业于美国阿克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曾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担任 Principal Investigator(独立PI),现任浣江实验室研究员、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TR35)、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王凯研究员长期专注于“力-光-电-热”多物理场耦合机制,致力于新型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特别是在软晶格光电材料、柔性太阳能电池以及生物传感器领域的研究。王凯研究员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Synthesis、Nature Communication、Science Advances、Joule、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章节2部,谷歌学术引用数超过9600,h-因子56。

在本次报告中,王凯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多物理场耦合功能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涵盖了光-电耦合、光-热-电耦合、力-光-电耦合、力-化学耦合等多个方向。报告重点讨论了力-化学耦合的相关研究,尤其是机械剪应力与结晶的耦合,以及压应力-电场力-化学势多物理场耦合的应用。研究核心在于“功能纤维化”,即通过在纳米至微米尺度上对纤维进行多频谱功能修饰与设计,从而赋予纤维智能响应能力。王凯研究员强调,力光电多物理场耦合调控机制为高性能柔性太阳能电池、智能生物传感器和软晶格光电材料的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通过跨尺度、跨物理场的系统性研究,可构建了从材料制备到功能实现的完整技术路线,为发展新型柔性光电器件与智能纤维系统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报告结束后,王凯研究员与现场师生展开了热烈的互动讨论,围绕多物理场耦合在具体材料体系中的应用、实验设计以及性能优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王凯指出,在当前学科交叉日益成为科研突破重要路径的背景下,打破物理、化学、材料学与光电工程等领域之间的壁垒,将有助于催生更多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
本次论坛为师生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拓宽了大家对柔性光电材料与智能纤维前沿研究的认知边界,也激发了在交叉学科领域开展深入探索的灵感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