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下午两点,南通大学艺术学院耿孝臣教授在艺术与设计学院二楼会议室分享了题为“从设计实践到理论转换的策略”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刘凡院长主持,艺术学院师生共同参与。

本次讲座耿教授主要分享了设计实践与理论转换之间的策略和心得体会。耿教授认为:“在设计学的发展中,实践与理论始终相辅相成。然而,将设计实践的成果上升为系统化的理论,是推动学科进步和设计创新的关键。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科学的方法论支持。”本次讲座主要涉及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
首先,设计实践到理论的转换需要精准的问题提炼。在实际设计中,设计师常面对复杂而多变的现实情境。通过深度观察与思考,将设计中反复出现的问题或现象抽象为核心议题,是理论建构的起点。例如,在用户体验设计领域,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用户交互案例可以被归纳为设计原则或模式。

其次,理论转换离不开系统的归纳与验证。设计实践的多样性决定了理论总结不能片面或孤立。研究者需要运用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将设计案例中隐含的规律性和普遍性提炼出来。同时,理论建构应接受反复实践的验证和迭代优化,确保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例如,服务设计中的用户旅程理论,就是通过大量实际项目的归纳和检验逐步完善的。
再者,跨学科的视野是促进设计实践理论化的重要手段。设计学天然具有跨学科属性,与社会学、心理学、工程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能为理论建构提供更为坚实的学术支撑。例如,情感化设计理论正是结合心理学研究和产品设计实践而形成的。
最后,理论表达的可传播性也是关键。学术成果需要用清晰的逻辑、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便于传播与应用。无论是设计教育、行业实践,还是政策制定,理论的影响力都依赖其易于理解与应用的特质。
讲座的最后,耿教授鼓励大家要多多进行实践,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他说到:“从实践到理论的转换是设计学科发展的重要路径,它不仅反映设计的学术高度,更能反哺实践,推动创新与进步。这一策略的深化,离不开设计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与探索。